阅读:1158回复:0
抗美援朝老兵子女和他们心中的那盏老煤油灯
【摘要】近期,电影《长津湖》热映,票房已破53亿,1亿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感受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令人泪流满面……那些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众多故事,激励着无数国人永远勿忘抗美援朝精神!
老谭在《抗美援朝精神》的精神谱系牌前 2021年的冬天如期而至,广东沿海城市已经逐渐感觉到有些凉意。南粤大地的滨海之畔,某座新城的一条大路上,刚规划不久的斑马线上出现了一位低着头行走的青年人。突然,几十米远的地方急驰而来一辆小轿车,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看到前面还是红灯,在马路边停住脚步的谭生林见此情景,一面大声提醒“帅哥小心、来车啰!帅哥小心、来车啰!”,一面三步并作两步跨上斑马线准备去追那位青年人。好在青年人听到呼喊声,及时扭转头、并发现左侧离自己只有几米远了的小轿车,慌忙后退几大步,刚好被伸出手来的谭生林抓住了手臂顺势一拽,才安全回到了马路边上。事后,在呼啸而过的小轿车带响的风声中,青年人激动地不停道“感谢师傅”……这就是平日里忙碌干活,一次午间出来散步放松的谭生林遇到的一件事,在平素里就十分热心的他看来,情急之中的一声呼喊,实在是一种本能,不值一提。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子女心中难舍的精神家园 在改革开放前沿这片热土上,与家人生活、务工将近30年的老谭,觉得离开家乡这么久了,心中难免感慨万分。已年届56岁的他总是在挂牵着老家的亲人,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看到热播的电影《长津湖》后,心里就一直没有平静过,他感到电影的情节中某些细节似曾相识,并总是让人难忘、以至于那段日子有些失眠,有时甚至整夜整夜地无法入睡。 2020年10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当年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这更激发起了全国人民对一场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追忆和回顾。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 就是现在,谭生林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电视庆祝活动的那些感人场景,以及电影里那些惊险战斗环节,每次都会情不自禁的搜寻起自己从儿时到青年时期的那一段段与姐姐妹妹一起陪伴抗美援朝伤残军人父亲一起生活难忘的往事——特别是父亲生前在围坐了一堆左邻右舍乡亲的家中小院子“摆龙门阵”讲抗美援朝亲身经历的动人情景历历在目,不知不觉间,就把这些和电影中的一些画面结合、重叠了起来……原来,那份思念,就是自己与姐姐妹妹心中的精神家园!侦察兵父亲“摸夜螺蛳”和打仗的故事 现在的渝(重庆市)地,是自四川原境内分出来的独立自辖市,讲的自然大都是时代沿袭的四川话。四川话“摸夜螺蛳”意思就是晚上干活——谭生林的侦察兵父亲谭地荣,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和战友们经常夜间“干活”的志愿军战士。 谭生林回忆说,父亲谭地荣大概是1927年左右出生在当时的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成年时身高有1米65左右,当时属中等以上个头,但他结实过硬的身板和积极好学的劲头,让他从同村3名征兵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村里唯一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抗美援朝战场资料图片 资料记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3,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7月,朝鲜半岛战火熄灭。三年间,先后有约290万志愿军入朝参战……谭生林的父亲谭地荣,就是这些当年入朝参战的290万志愿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父亲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光荣入伍,是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后期1951年3月左右的入朝部队,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父亲是一个侦察兵,每次都会和班里的七个战友一起昼伏夜出,多次完成侦察任务。 记得父亲有一次带着几条麻袋出去“摸夜螺蛳”,七个战友相互配合,抵近敌营防区哨位,一人望风、其余两人一组共三组各自找好目标进攻,分三个位置靠近单个目标敌人……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敌人样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下手,好不容易抓准时机摸倒三个看上去块头有些大的“鬼子”兵,刚一装进麻袋简单扎好袋口,望风的战友提醒的同时,就因为之前多少弄出了的一点动静引起了高处的“鬼子”瞭望哨位的注意——说时迟那时快,探照灯闪过来的时候,“鬼子”的机枪就像雨点一般向我志愿军侦察兵七位战士身后扫射过来……好在回撤及时,又是趁着夜色朦胧、借助山势地形,连滚带拖就把三个“鬼子”俘虏顺着山坡往下带回到我方营地…… 多次和战友们有惊无险出色完成任务,让谭地荣练就了机智勇敢和一身胆气。 抗美援朝战场资料图片 用父亲谭地荣当年的话讲,对垒的敌军阵营中,别看一个个个子高大、肤色杂乱,但一旦交火,就显现出他们的笨拙和疲于应付般的迎战状态来——特别是近身交战、短兵相接的时候,一听到我志愿军操着半生不熟、但充满豪气和胆识的“不许动”、“缴枪不杀”外语呵斥与威势,他们就像吓破了胆的笨熊,快速举起了双手和枪,乖乖投降……其间,不难体会我志愿军战士士气高涨、信心十足的精神面貌,在战场的每一刻,都无处不在、时刻显现无遗!令人免不了会猜测,难道堂堂的“十六国联军”就是这个稀松样?之后又不免感慨: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口中的这些“纸老虎”,果真如此啊! 谭生林时有感叹,也慢慢回忆起当年父亲的生活细节和听父亲讲述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人们从电影中了解并最为熟悉的故事,但在父亲的讲述中,是那么的壮怀激烈和英雄气概……他讲给我们听的时候,说是山坡上的地皮都翻起来了一个遍…… 抗美援朝战场资料图片 后来得知,父亲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志愿军英雄战友们,好多人的遗骸还是好多年以后辗转才回到祖国的。父亲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也就是朝鲜战场停战前的一场战斗,是一次残酷而惨烈的记忆……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父亲谭地荣所在部队的战地被敌军密集的炮火轰击,人员伤亡惨重…… 谭地荣被炸成重伤,并被炮火巨大的冲击力了带到了山坡边的树林中,不巧的是,还挂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丫上……迷迷糊糊的意识里,受伤昏迷中的谭地荣听到打扫战场的我志愿军人员的声音,就发出了微弱的呼救,才被人想办法从树上慢慢解救下来,算是在快要结束的战争中“捡回了一条命”。 精神体系《抗美援朝精神》牌 七枚奖章(军功章、纪念章)留下的财富 抗美援朝军人谭地荣同母异父的弟弟、现年81岁的黎记康老人回忆说,大哥(谭地荣)在的时候讲,三年的抗美援朝战斗,经历了七次战役,收获了七枚奖章……实际上,亲人们眼中的这些奖章,就是谭地荣参战所获得的军功章、纪念章——这些,无疑是他(谭地荣)的荣誉,也是亲人们、子女们的骄傲,但遗憾的事,他的身体因战失去了原来的健康,被定为三级伤残…… 抗美援朝徽章 此后的生活,就拉开了谭地荣心系家中亲人、拒绝留在部队、毅然回乡的普通而艰苦的生活序幕。谭地荣虽然左腿踝关节往上至小腿部分受伤,当时还留有在手术中植入腿部的钢板和螺钉呢!黎记康老人清楚地记得。 之后行动起来看上去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谭地荣身体其他部位的伤痛还是让他感到时而力不从心……谭地荣因战场上的突出表现,部队考虑让他留下来学习、培养,但一想起几个弟妹年幼,自己几年在外参军打仗,没有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心内愧疚,总是挂牵难忘,就和首长说明了自己决心回家照看弟弟妹妹的想法。经再三劝说,还是没有能挽留谭地荣在继续留在部队…… 因谭地荣立有战功,又是抗美援朝三级伤残军人,回地方属于安置工作照顾对象,开县当地准备安排他在九龙乡担任武装部长,还是一心牵挂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妹妹,他又婉言拒绝了组织政策上的工作照顾。 后来,考虑到谭家生活的困难现状,就安排谭地荣到当地的(国有)尖山煤矿担任会计——这在当时,所有外人看来,的确是一份难得又荣耀的工作,可对于谭地荣来讲,不能参加农村生产队干活,拿单位证明换公分时免不了有些让大队负责同志为难,自己几个兄妹又不是成年劳动力,生活还是处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中……心中不忍,最后还是决定回家务农。 不舍乡念、记挂亲人,是父亲留给几个子女的一笔财富。 父亲1953年从部队退伍回乡,之前也是经历过一段复杂的思想斗争的。 抗美援朝战士子女们心中的那盏灯 抗美援朝三级伤残军人谭地荣生前用过的煤油灯 无论在家务农干活,还是后来在外打工,每当感觉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谭生林就会想起父亲左腿和身上的伤疤,想起父亲战场上那些既令人潸然泪下、也催人奋进的故事,以及往日里留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敦敦教诲,浑身上下就充满了力量。而在五个子女心中,抗美援朝负伤的三等残疾军人父亲留给他们的,除了这些令人心潮澎湃、催人联想的故事,还有父亲留下来的一盏老煤油灯,激励着自己和几个姐姐妹妹。 谭生琼擦拭父亲生前用过的老式煤油灯 在老家房子的大厅里,显要的位置中除了领袖像,旁边摆放的就是父亲留给五个子女的一件珍贵的生活用品——一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老式煤油灯。大姐谭生琼每天一早忙活,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擦拭案台上的物件,每一次都会拿起那盏伴随当年父亲生活的老式煤油灯,仔细端详、在脑子里面浮想起那些过去的岁月碎片,久久不愿放下……然后,再开始干其它家务活——摘摘菜、做做饭,晾晒一下衣服,逗一逗孙子……这就是年逾花甲的大姐谭生琼简单的生活内容。 熟悉谭生林的人,都会说“人实在”、“干活扎实”、“靠谱”,也许是抗美援朝军人父亲的坚韧意志和平时教导影响了他。生活中总是见到他乐于助人的影子。 谭地荣生前病痛时当地镇政府优抚股开具的证明资料 小时候,为病痛中的父亲跑腿买药、报销医药费用,就成了谭生林的“专职”事务。因此,谭生林也就成了村民小组、村委、镇政府的“常客”……父亲拖着病体勉强干些农活的期间,拿药、送单、传话等跑腿的活,就落在了谭生林的肩上,这也让谭生林懂得了感恩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深深体会到父亲坚守家园的真正意义。去年,知悉家中常年因病独居的幺爸(当地对父亲最小弟弟的方言称呼)由于肝病突发去世。谭生林放下手中的活计,当即返乡。为了减轻其他几个姐姐妹妹的负担,他主动带头联系并和其他几个堂兄弟商量,一起为父亲当年不愿留在部队、不愿当“公家人”时刻惦念挂记的亲人中最小的弟弟、也是自己几个堂兄弟姊妹牵挂的亲人,安排好火花、守孝、送“上山”(安葬)等一系列事情,为幺爸操办了一个简单而体面的葬礼……他和几个堂兄弟被乡邻称赞为“尽孝侄子”。 “都是父亲血液里留存给我们的记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一句话,谭生林说的铿锵有力! 正如他现在的生活与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他从不抱怨、时刻牢记父亲的嘱咐,与人为善,凭自己的能力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
|